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2009年1月,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到今年2月,四部委聯合公布第二批推廣試點城市。5年內,政府推廣新能源汽車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在多個城市紛紛限購普通汽油車時,新能源汽車卻一枝獨秀,享受補貼。一邊兒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一邊是企業的摩拳擦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來,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個令人尷尬的數據是,去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僅銷售1.76萬輛,今年1月至2月,在北京等地推出利好政策之后,全國銷量仍不及3000輛。“政策熱,推廣難”是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真實寫照。
那么,究竟難在哪兒呢?有人嫌它性能不穩定,有人嫌它價格昂貴,還有人嫌它充電麻煩。去年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求建設新能源汽車供能設施,到2015年,形成5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可是,實際落實情況卻難度不小,記者在北京、天津、長春多地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小區的物業都不支持業主安裝充電樁。新能源汽車走入千家萬戶的“最后一公里”障礙重重。
今年2月26號,北京新能源車個人指標首次進行配置。因為通過審核的人數小于配置總數,1428位申請人全都中標。然而,有市民反映,自己有新能源車的購車指標,也有固定車位,卻因為物業拒絕在車位上安裝充電樁而不得不擱置購車計劃。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朝陽區的多個大型社區,發現大部分物業都不同意安裝充電樁:
記者:我現在是電動汽車,能裝個充電樁嗎?
物業:不能,肯定不行。
記者:我想租個車位,我是電動汽車,能加個充電樁嗎?
物業:不行。
物業:我們這個地下車庫時人防工程,用電量過大,不行。
專門負責安裝充電樁的華商三優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如果物業不同意,他們就無法上門安裝:
華商三優公司:要是小區物業都不同意,我們真的沒有辦法。
記者:沒有辦法協調是嗎?
華商三優公司:對,肯定的。
物業不配合安裝充電樁,類似的一幕也在吉林長春上演。當地一家物業公司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在長春物業公司實行分級管理,而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生事物,即便是最高管理級別也沒有提供相關服務的規定:
物業:我們是公共設施的維護以及養護,因為這個汽車還是個新興的,你用這個車位也是業主共同花錢買的公共面積,充電樁不得甩線嗎,甩線不得刨我路面嗎,刨路面你恢復不上啊,這個物業指定(不能干),去年我們修路花80多萬,不可能因為你一個樁讓你刨了,除非你能雇修道的,刨完了,能給恢復成原樣。
物業不配合安裝充電樁的確有著自己的利益考慮,但如果要將棍子全打在物業頭上,也有點不通情理,那么,誰該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再加把油?
眼下,充電樁儼然成為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攔路虎,針對這一問題,長春市電動汽車服務公司經理張樹學建議,充換電設施的基礎建設應該納入政府的統一規劃。
張樹學:比如:新建小區集中停車場,地下車庫,預先留出充電施設建設的位置,方便廣大客戶在選擇純電動小轎車的時候能有地方充電。而且呢政府審批的環節更加簡捷,促進新能源轎車發展。
為了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些地方政府也在進行嘗試,完善充換電設施基礎建設。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此前表示,將發布實施《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標》,規范在新建、改建居住區按照配建停車位的一定比例,作為新能源小客車的停車位。在天津,建成了包括河西區津門湖充換電站等8個充換電站、447個充電樁。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研究發展中心常務主任郭焱表示,破除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壁壘,還需要各地統一協調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備標準和相關政策制定。
郭焱:這幾年來雖然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企業也紛紛的響應,由于相關的配套產業發展滯后,導致配套設施進程發展緩慢,覆蓋面也不廣,各地企業充電站、充電樁設備標準不統一,使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這些方面沒有明確的目標,拖累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進程,我在天津的口假如說是5毫米到北京變成10毫米了,這就是說標準制定也應該提前。 還有就是各地政策不一致,也是限制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一定就是要驅除地方保護主義,不是光推銷本地的,不要地方劃區而治了。政策捋順了以后,相應的打破地方保護,新能源汽車就有望形成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