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業鏈
這張圖是天然氣的生產、進口、管輸、消費。這張圖展現2017不考慮渠道關系的供需結構,進口LNG在2017年氣量首次超過進口管道氣,中國也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
下游來看,去年2017年消費2400億方,工業用氣大概占40%左右。國家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末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10%。十三五沒有給具體的用氣量目標,主要是因為2015年的消費量沒有達到十二五的目標。2017已經達到2400億方,行業就2020年末中國的天然氣達到什么規模有不同的預測,有悲觀有中性有樂觀的,大約分別在3000億方、3300億方、3600億方的水平。即使按2020年3000億方的悲觀預期,我們每年也必須要有200億方的增量消費量。是否能完成上述增量,第一看政策,二是看行業的邏輯。
上游沒有什么大的想象空間,行業的上中下游的結構相對穩定,最大的潛在變化是價格,尤其是中石油這里。這個定價一定是很高的,中石油控制陸上氣,主要的長輸管道,以及部分接收站。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石油進口的價格與油價掛鉤,但售價是受管制的。最近大家也知道,一季度的油價開始漲,中石油的進口成本也在上漲,但是我們現在國策是什么,盡一切能力降低水電油氣的價格,目前國家的政策方向是希望降價的。另外就是說大家都知道去年開始長輸管線和省管網的管輸價格都明確規定了,門站價又降了1毛錢。所以中石油進口高成本的問題算是擱置下來了。
中海油的深圳大鵬是中國第一個接收站,目前接收站數量是全中國最多的,從澳大利亞到福建莆田都是簽的隨油價變動的進氣成本系數比較低的。
中游方面,典型的省網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類似廣東省可以代輸的,收管輸費。一種是類似浙江的統購統銷,全省一張網。
下游在座的各位比較熟悉,是城市燃氣公司。第一梯隊包括五大城燃,第二梯隊包括一些中小型的燃氣公司。下游的公司也在往上游走,比如新奧會做舟山接收站,還有比如中天能源在做江陰和潮州的小型的轉接站,當然也有的城市燃氣公司沒有上游。基本上誰都想發展自己的全產業鏈。
2. 政策討論
能給行業帶來重大轉變的就是市場化改革。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推進石油天然氣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爭取在2030年前后建成公平競爭,開放有序,有法可依,監管有效的現代油氣市場體系。2017年還有新的文件,包括上游的勘探權,礦權的一些政策問題。
去年最大變化的就是圍繞價格的一系列改革。去年成立了幾個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去年冬季有合同外氣量的公開競價,由于冬季整體的民用增量非常大,競價場面非常火爆。
進口方面,所有的民企進口LNG是沒有限制的,但單單有進口權沒用,需要有碼頭。隨著去年氣荒的影響,下一步對LNG碼頭的放開是應該的。
管網改革方面,首先進展較快的是財務獨立。去年三大石油公司完成了管道公司和銷售公司的獨立核算,銷售公司與上游的氣田都是有明確的價格劃分的,已經分割清楚了。中石油一開始就是這樣做的,下一步法律上的獨立就是大家比較關心的。美國是形成多家管道公司之間的競爭,英國是國家級的管道公司。
另外可能下一步油氣基礎設施對外資的投資成為一個趨勢。這塊會逐步放開,在油氣基礎領域,進一步加大向民企開放的步伐。
在下游配氣環節,國家出臺了ROA上限7%的政策,會帶來收益的變化,我個人是這么看待的:所有的燃氣公司在這個政策出臺之前,其實都已經做了相應的準備。燃氣公司把管道資產分類分割,售氣業務受到管制,其實也就相對能拿到一個固定收益的保障;同時銷售業務剝離分開之后做一個增值的事情,我的銷售不光賣氣,還要賣電,賣冷,賣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下游配氣開放比較早,大家市場意識比較前衛。
我們國家重點關注什么事情,最關心因為去年2017年冬季造成氣荒問題,造成全社會關注。所以現在國家發改委要拿上海做試點,上海關鍵的時候沒有靠國家支持,因為上海是做氣源的,有2個接收站,做的非常好。
現在發改委提最多的大問題,天然氣的產供儲銷體系,上游企業承擔10%的調峰業務,下游很快要承擔5%這么一個調峰義務。氣荒問題短時間解決不了。另外就是國家強調多元化的問題。
3. 行業發展與回顧
下面講一下這兩年的數字和2018年呈現的趨勢,2013年到2017年對外依存度增就接近40%,2000年前,中國天然氣市場處于長期的市場培育期,2000年到2013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增至1680億立方米。我們從客戶的需求、剛才也分析了,未來的主要的增長領域還是工業,陶瓷、玻璃、汽車烤漆,與宏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城市燃氣城鎮化的推進,無論現有趁勢的內延還是外擴,是有想象空間的,比較有爭議的是有沒有大的增長。
燃氣發電方面,中石油在江蘇的整體做的比較好,但是不具備可推廣的條件,因為江蘇是最早接受中石油送氣的,中石油給到的價格是相當優惠的。下一步我覺得可能浙江也有類似的情況,可能在廣東,包括以前沒有做氣電的山東,由于當地政府迫切的需要,會成為中國氣電的未來增長點。但是再往北方的地區的電廠都是以熱定電,南方以前做發電的調峰體系,同時做電力輔助市場的作用,因此氣電不適宜普遍在中國推廣。
交通用天然氣方面,由于受電動車的影響,將來車用的領域想象空間不大的,,因為油價是不受人意識而轉移的,尤其是在油價爆跌的時候,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大受影響。基本上未來的增量的空間依然看城市燃氣。
用戶結構方面,全國的增量看華北地區,夏天和冬天用氣比例差異太大,這個問題要想解決,一是靠接收站擴容,建衛星站來的最快,目前來說,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接收站都要擴建1倍甚至2倍以上,中石油還要新建幾個。二是建立調峰儲氣設施,我們現在有效的接收能力只有100億方。我們這個行業近幾年可以想象到相關的工程材料設備這一塊會有一定轉化空間。但是這些儲備設施的建設存在一定時間周期,可以預計行業還會存在3到5年的氣荒問題。
說完下游我們再說上游,這是2016年的同比增量,國內好采的氣的都采完了,近幾年形成主要的增量來源靠進口氣。大家看一下這個表,2017年進口的管道氣是哪幾個國家,去年為什么出現那么多的氣荒,是出現了中亞短供的問題,用我們行業的通俗的說法,你中國過冬,人家中亞國家也要過冬。
現在我們國家的進口LNG多元化,這個多元化放開,包含審批放開,接收站加強建設,豐富來源。目前中國的主要的像澳大利亞的氣,東南亞的氣,上面這個北冰洋進來,冬天那邊要封海你過不來。其實簽的定價系數比較高,18%,今年會簽到11%,這是傳統的一些中石油簽長約的,大家在網上可以看到。廣匯沒有簽長約,也進不了大船,只能以銷定產,最大的問題是接收站利用率沒法長期穩定。在我們的進口市場,長約占主導,長約不夠的情況下,大家會做一些現貨,基本就是說在冬季缺貨的時候大家都要采暖,但夏天都不需要用氣,所以LNG價格夏天便宜冬天貴。因為煤改氣價格曲線比以往彈性足。另外就是可能網上說美國的氣,不會對中國產生太多的影響,美國的LNG產能目前集中在美國的東海岸墨西哥灣一帶。大家看運距,在中國現有的體系下,美國出口的中國是沒有什么競爭優勢的。而且現在中美關系這樣,變數還是很多的。
在管道氣方面,現在中石油的進口環節是虧損的,現在油價漲的趨勢,短期之間不可能并軌。今年中石油的銷售公司與下游簽訂了合同,大家知道這種合同遵守這種原則,以去年的量作為合同量;全年的合同量,乘以365天產銷雙方的系數,為均衡量;均衡量以申報的居民比例和價格得出,計劃內氣量的價格按照交易中心近期的成交最高價掛鉤,計劃外的量價格在冬季產生。去年因為大家在煤改氣,上游對氣量進行了限制,大家在增量上還是很缺失。這種增量的氣對應的采購成本面臨上行的壓力。
最后我們說一下可能認為的液態市場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2017年LNG工廠供應975萬噸,接收站供應1050萬噸,因為在夏天中石油的管道氣非常充裕,在夏天每三車氣當中,有兩車是工廠供應的。到了冬天,因為冬天內地LNG工廠獲取原料氣時是需要做競價交易的,這個對工廠來說影響很大。這里面可以看一下這個圖,一個是工廠的地域分布,還有一些煤制氣制LNG工廠的受供應影響比較多,體量和規模非常小。
我們再看一下接收站面臨這樣的問題,淡季的時候售價很低,冬季的時候價格很高。基本上這個行業是夏天賠點錢冬天掙回來。槽車方面,因為現在中國的工廠接收站的數量非常多,總體來說槽車量偏過剩。下一個表上,到最旺季的時候,接收站按照這么個高負荷的情況,到了今年冬季也是個緊平衡,剩下的需求來源就是車輛的使用年限到期帶來的更新換代了。